你的妻子对你说她对你过敏,只能分居;孩子对你的离开内心毫无起伏;你买了条狗,可还没抱回家,就在路上被卡车碾死了;你望着血肉模糊的地面束手无策,鬼使神差地还是没扔狗窝,大概因为,那是你少数所拥有的东西。
这是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之一的法国电影《狗》。它也是一则丧的寓言:人与人疏离到,彼此根本不存在。
《狗》,丧出了风格——丧成了狗。男主角雅克在一无所有之际,空着手去参加了原本为狗买的训练课程。怎料宠物店店主,提出他必须假扮成狗,才能参加课程。
雅克丢了工作,银行卡被冻结,无处可去。他性格软弱又纯真,在“非人”的待遇下,越来越像一条狗,最终如卡夫卡《变形记》中的“异化”,真的变成一条狗。
是雅克人性的缺失,或是店主道德的沦丧?
相比导演萨米埃尔·本谢特里从前的《黑道快餐店》、《心房客》,这部《狗》,同样孤独,同样黑色幽默,又更无望。
《黑道快餐店》里,四个小故事,走投无路的人们在同一家快餐店交汇,想着要当一次匪徒,却都落得个啼笑皆非。虽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,小人物却也给彼此微不足道又必不可少的温暖。
《心房客》,同样是几个小故事穿插的节奏,灰色天空下,灰暗大楼里,每个人的生活空间,都被隔成一个个小格子。但当宇航员掉在一户人家,当新邻居敲开房门,当抠搜男不得已走出家门,每个人的孤独,好像都因心门敞开一点点,而消散了一点点。
而《狗》不肯透露一点点温情。雅克没有等来“人性”的救赎,只有变成“狗”,才能得到幸福。
店主要求他用四肢爬行;要他把庞大的身躯挤在地上的小毯子里睡;给他洗澡,仿佛他是一只大金毛;要他明白身为狗狗的领地界限,不能自行出门;甚至让他和狗一起睡在笼子里。
饰演雅克的樊尚·马凯涅(《丛林法则》、《无巧不成婚》)近年在银幕中,常以充满喜感的尴尬癌形象出现,面对生活种种,往往一派我佛慈悲。在《狗》中,这个倒霉蛋成了真正的软柿子,所有人都将他拒之门外。
妻子伸出起疹子的双手,说着我的过敏原是你,说着这种罕见的皮肤病,以你命名。而他只是看着天上的飞机。
老板炒他鱿鱼,甚至要拿电脑砸他,他自岿然不动,只道老板也不容易。
房卡欠费,进不得门,他终于有了反应,夺下管理员房卡就开始了猫捉老鼠的游戏,可打开门,拿到他的狗窝,也就平静离去了。
雅克除了活着,没有多余想法,可就连这,也不能轻易得到满足。
当接到“做狗”这么无厘头的要求,他也服从。可他那身人类的骨架子早就僵了,只能“不人不狗”。 樊尚在片中,把这个角色演得“人狗合一”,不刻意模仿狗,但体态,又分明有狗的影子。
这仿佛丢了魂的样子,也是导演曾经的写照。
本片改编自导演的小说。原著创作于他患抑郁症的末期。那是非常痛苦的三年,他每天漫无目的地在巴黎街头不停地走,不停地走,试图找回年少时的感觉。
那段时间,他轻了15磅(约13斤)。想听音乐舒缓情绪,却发现自己怎么也听不见。整个世界,好像被厚厚的布蒙起来了,然后在遮罩之下,慢慢消失……或者,消失的是他自己。
像很多抑郁症患者一样,他看起来一切正常。可在心里,“我是这个世界上最恨自己的人”。
这种情绪注入电影中,让雅克成了十足的被拒之人。他面上云淡风轻,甚至浮现微笑,但他处处碰壁,无人关心,仿佛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。
变成了狗,却终于要回了从前的生活,有栖身之地,常伴家人身旁,甚至有反抗对手的能力。
讽刺,生于冷漠的世间,人不如狗。
这则卡夫卡式的寓言,令人发笑更令人心酸。孤独的我们会变成狗吗?电影报以一声狗吠,久久回荡。